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81篇
  免费   2142篇
  国内免费   1111篇
电工技术   1337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1569篇
化学工业   4278篇
金属工艺   1446篇
机械仪表   1610篇
建筑科学   1787篇
矿业工程   950篇
能源动力   782篇
轻工业   1838篇
水利工程   491篇
石油天然气   1517篇
武器工业   163篇
无线电   2619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02篇
冶金工业   1342篇
原子能技术   241篇
自动化技术   2759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451篇
  2022年   607篇
  2021年   1011篇
  2020年   769篇
  2019年   675篇
  2018年   814篇
  2017年   847篇
  2016年   782篇
  2015年   958篇
  2014年   1232篇
  2013年   1515篇
  2012年   1570篇
  2011年   1664篇
  2010年   1504篇
  2009年   1367篇
  2008年   1363篇
  2007年   1287篇
  2006年   1239篇
  2005年   1098篇
  2004年   783篇
  2003年   705篇
  2002年   738篇
  2001年   604篇
  2000年   556篇
  1999年   618篇
  1998年   497篇
  1997年   432篇
  1996年   390篇
  1995年   335篇
  1994年   316篇
  1993年   236篇
  1992年   199篇
  1991年   141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5篇
  1954年   4篇
  194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61.
Area- and time-specific marginal capacity costs of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rginal costs of electricity vary by time and location. In the past, researchers attributed the variations to factors related to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These authors, however, have not analyzed possible variations in marginal distribution capacity costs (MDCC).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aper are:
1. (i) to show that large MDCC variations are due to the dispersion in distribution capital expenditures by time and space,
2. (ii) to propose a method for quantifying the area- and time-specific MDCC in the presence of lumpy investments, and
3. (iii) to compare our MDCC estimates to those commonly used in the electric utility industry.
Our proposed method and its results were adopted by the 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 (CPUC) in 1992 for Pacific Gas and Electric Company (PG&E), the largest privately owned electric utility in the U.S.  相似文献   
62.
双塔脱丙烷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明 《乙烯工业》2002,14(2):53-58
对扬子乙烯装置双塔脱丙烷系统低压塔液泛、高压塔再沸器堵塞等问题进行了技术分析,提出了工艺流程修改方案,完善了双塔脱丙烷技术,对同类装置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3.
三峡水库减淤增容调度方式研究——多汛限水位调度方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建军  林秉南  张仁 《水利学报》2002,33(3):0012-0019
本文建议在汛期中小流量时(Q<35000m3/s),将坝前水位维持在148~151m;出现汛情且流量更较大后,将坝前水位降低到143m;入库流量大于35000m3/s且短期预报将出现大于十年一遇洪水时,预泄洪水到135m.按这一调度,汛期约80%时间可以维持在较高水位,一般洪水期。汛限水位143m不影响坝区通航,135m水位迎洪可大量增加防洪库客。到100年后可减淤30亿m3,增加防洪库容约40亿m3.变动回水区减淤40%,优化了坝区水沙搭配,可改善通航条件。降低库区洪水位,缓解防洪与移民的矛盾。可对发电带来较大好处:提高发电效益,减少粗沙过机。初期水库排沙比大于原方案,可减轻下游冲刷。同时,可减小三峡汛初泄水与鄱阳湖防洪的矛盾。  相似文献   
64.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油水井井下套管的损坏将越来越严重,套管故障井将越来越多,为了恢复套损井生产,将套管损坏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配套波纹管补贴,水动力补贴,爆炸补贴等专门修套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又配套了操作方便简单,适用套管损坏类型广的自动力套管补贴加固技术,使各种套管变形,套管断错(错开没有位移或位移量不大时)、套管破裂,误射孔井段封堵,已射开水层封堵等修井作业的难度进一步降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修复井综合开发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5.
二氧化碳增油技术在孤岛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二氧化碳增油机理和二氧化碳增油技术在孤岛油田的应用情况。现场应用表明 ,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油是封闭小断块油田的有效增产措施 ,二氧化碳酸化 (压裂 )助排能起到缩短排液时间 ,保护油气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超细水泥封堵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注水开发后期日益出现的地质问题及油套管的严重损坏,制约了油田的开发效果。针对河南油田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对超细水泥堵剂配方、堵剂性能、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可实现对油井的高含水层、注水井的停注无用层、油水井套管外窜槽、穿孔、丝扣处的漏失等方面的封堵,取得了显著效果。自1998年8月-2001年12月在河南油田应用61井次,有效率85.3%,其中油井36井次,年度累计增油1.441×104t,降水7.6123×104m3;水井封堵25井次,累计增注14.32×104m3,控制无效注水16.95×104m3,创效益1800多万元,投入产出比达1:11.36,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7.
丰气斜101试井资料在产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丰气斜101井试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到了渗透率、流动系数、产能系数等油藏特征参数,计算了无阻流量、储量,绘制了井的IPR曲线,对其自然产能、井底污染情况作了详细描述,得出该区块井为一小型气藏的结论。  相似文献   
68.
编码解码芯片HD3 64 0 8 9是一种高性能的CMOS器件。这种大规模芯片主要由编码器和解码器两部分组成。在数据传输应用中 ,采用两个独立的单片机系统 ,利用编码解码芯片 (HD3 64 0 8 9)组成数字信号的接收、发送及显示部分来完成数据传输功能  相似文献   
69.
定向探测引信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提高引信与战斗部配合效率出发 ,根据定向战斗部的战术技术性能 ,介绍了一种能够识别弹体周围 4个方向目标的定向探测引信 .分析了定向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目标方位识别的关键技术 ,并对探测天线的设计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 .  相似文献   
70.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viewing distance on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impairment in video sequences is investigated. Subjective tests using the double-stimulus impairment scale variant II (DSIS II) method have been conducted at viewing distances of 5H (where H stands for the screen height) and 3H, respectively. Several statistical measures have been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including correlations and ANOVA (analysis of variance) test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is a very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ive scores, the variances are similar under the two viewing distances, the means of subjective data at these two viewing distances are the same, and there i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iewing distance and the other two factors, i.e., the codec system and the source sequence. Throughout the tests,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a closer viewing distance such as 3H will vary the subjective test resul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